2025年7月23日,美国代表再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发声,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并要求中国遵守所谓的“南海仲裁案裁决”。这一声明再度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关注,特别是与该裁决相关的争议,已经成为近年来美中在南海问题上的一大焦点。
提到“南海仲裁案”,就难免让人联想到菲律宾。菲律宾与美国的紧密合作,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的联合行动,已经成为中国在这一地区权益的主要挑战之一。特别是菲律宾的一艘破旧军舰——“马德雷山号”,至今停泊在仁爱礁,成为一种始终存在的争议点。早在1999年,这艘破船就以“船底漏水需要维修”为借口,强行搁浅在仁爱礁西北侧,宣称需要修缮。从那时起,这艘船便成为了菲律宾在南海争议中的一个标志性存在。
对中国来说,菲律宾的这一举动无疑是一种挑衅,也因此中国强烈谴责了菲律宾的行为,要求其撤离破船。然而,菲律宾显然并没有打算就此退让,其背后显然有着更为复杂的战略考量——通过这种方式,菲律宾实际上是在争取对仁爱礁及其周边海域的控制权。乍一看,菲律宾似乎占尽了便宜,但从长远来看,菲律宾这一行动却无意中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极为合理且合法的理由,去加强对南海地区的实际控制力。
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菲律宾一直试图通过增兵、修建设施等手段,强化对南沙群岛的控制。然而,由于南沙岛礁的资源匮乏,菲律宾驻军在仁爱礁的时间长短始终受限,这让菲律宾在该地区的军力部署始终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时至今日,仁爱礁上菲律宾的驻军人数也未曾超过12人。反观中国,借此机会展开了一系列的海警建设和海上执法活动。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处理,逐渐开始展现出更加坚定的姿态,尤其是在2013年3月,中国海警实现了对仁爱礁的海空一体化巡逻,为日后南海争端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菲在南海的对峙多次引发国际关注,尤其是在海上执法行动中,中国的海警力量与菲律宾的行政船力量的对比,显得尤为明显。中国海警力量的壮大,既是应对菲律宾在仁爱礁的行动,也是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强有力捍卫。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执法力量,其总吨位已经超过20万吨,超越了美国海岸警卫队,堪称中国的“第二海军”。
事实上,菲律宾的破船事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促进了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加速南海“填海造岛”计划的一个催化剂。中国不仅在美济礁等岛屿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填海,还在这些岛礁上建造了先进的机场、雷达设施、防空导弹系统等军事设施。这些被称为“不沉航母”的岛屿,不仅加强了中国对南海的监控,也使得中国能够快速应对来自美西方的侦察活动。
如今,中国的南海岛屿防御体系已经极为完善,海空一体化的防控能力使得美西方的间谍机和军事巡逻几乎无法再随意渗透南海。随着中国对南海地区的控制日益稳固,菲律宾破船所带来的仁爱礁问题,反而成为了牵制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一个关键因素。美国在面对这一局面时,显得进退两难,既无法忽视南海的战略重要性,也难以轻易从中国的逐步强化中抽身。
回过头来看,菲律宾当年在仁爱礁的举动,或许并未考虑到如此深远的后果。正如现在所见,菲律宾的“马德雷山号”破船,最终成为了中国进一步强化南海主权、构建强大海警力量、加强军事部署的推动力。通过这一事件,中国不仅捍卫了自己的领土权益,也在全球战略格局中为自身争取了更多话语权。